供热节能|供热计量|供热管网|供热管理|供热服务|供热自动化|地方供热联盟|能源管理|热力站|供热政策|供热法规|智慧供热|精准供热
精准供热网 首页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

精准供热“大家”谈 | 李德英:持之以恒,孜孜不倦

2023-7-13 13:53| 发布者: 小琅| 查看: 272| 评论: 0

摘要: 2023年6月30日-7月1日,首届精准供热安全节能高峰论坛在威海举行。应活动主办方北京琅元精准供热技术研究院的邀请,李德英教授作为论坛分享嘉宾莅临威海。李教授是琅卡博的老朋友了,也是琅元线上公益直播课的主讲专 ...
 
本期人物简介

李德英,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主任。

1978.3~1982.1 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,获学士学位

1982.2~1992.2 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任教,讲师、教研室主任

1989.3~1990.1  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

1992.3~1995.11  哈尔滨建筑大学,获博士学位

1995.12~1997.12  清华大学做博士后工作

1998.1~今 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,教授、城建系主任

1994年受到国务院的表彰,享受为高等教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;北京市供热、供燃气、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;中法能源培训中心理事会理事。社会兼职:全国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。

前言

      2023年6月30日-7月1日,首届精准供热安全节能高峰论坛在威海举行。应活动主办方北京琅元精准供热技术研究院的邀请,李德英教授作为论坛分享嘉宾莅临威海。李教授是琅卡博的老朋友了,也是琅元线上公益直播课的主讲专家。论坛分享结束后,李德英教授接受了北京琅元精准供热技术研究院公众号专栏“精准供热大家谈”的专访。


      每次见李德英教授,他总是很谦和,健谈且思维活跃,让人印象深刻。教授非常擅长举例说明,能自然生动地解答一些可能让普通人觉得晦涩难懂的问题。如能常听这样一位资历颇深的专业老师授课解惑会是多么地有趣,想来能成为他的学生也是十分幸运的。


Q&A

图片

在供热技术与应用方面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,请问您怎么始终保持着这样的教育热情呢?

我自己讲,我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,就是供热行业怎么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、能效提升,然后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队伍。

图片

首先也是自己喜欢,虽然很苦很累,但总觉得这些教育工作,如果像方修睦我们这样的教授不去做,那么业内整体的人才基础肯定会受影响。所以目前尽管我们已经退休了,还是在坚持做相关的工作。因为原来在上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望:做什么事儿一定要持之以恒,孜孜不倦。

图片

其实能做到今天,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。一个是带博士生、研究生、本科生,现在本科生从业的三千多,硕士、博士加起来也一百一十多,能看到弟子们来做这个工作很欣慰、很高兴。

图片

我们一定要向电力系统学习,未来的供热发展,还需要逐步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来从事供热工作。不要气馁,未来发展还是很有希望的。

图片
图片

您觉得目前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有哪些?

一方面,供热就业门槛太低,造成行业管理不规范。从技术方面来说,应用也不够。供热技术比较复杂,特别是管网、水力、热力……它是动态的调控,但从业人员不够专业,有时连基本概念都弄不清,造成整个行业水平的落后。

图片

另一方面,行业缺乏数字化的管理。目前来说热计量,包括整个的调控过程、配套的设备其实都还不是很过关。比如说我们琅卡博所做的工程很过关,但是整个供热行业有两百多亿平米的供热面积,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、共同打造,必须集体有“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”这个意识,才能一步步往前走。

图片

再就是存在浪费的问题,提高能效其实就是减少浪费。比如说能效的概念,专业人员做的挺精细,但是到了应用的时候又不对应,这也是造成过去只关注“节能节了多少”的问题。一定要说强度,不同的地区一平米、一个采暖季供了多少热,耗了多少电或者水,这样才能把问题说清楚。

图片
图片

请您浅谈一下“双碳”要求下供热行业的发展前景?

理想状态下的双碳目标,最后实现零碳供热,实际有两个主要的技术路径。

图片

一是管理能效提升,智能化、智慧化。这是一方面,但它是有限的。

图片

二最大的问题是能源替代。现在70%-80%还是化石燃料,20%才是非化石燃料。到60年的目标,需要80%的非化石燃料。所以为了实现双碳目标,就需要能源替代,简单地说就是清洁能源(风、光、水、地、核能),目前这个比例远远不够。我们过去是以煤为主的传统供热,需要未来从源头上去改变,也是国家层面在能源战略上的调整。

图片

到2060年我们这些老人可能不在了,但我相信这个肯定能做到。因为欧洲国家碳达峰用了19年就达到了。我们现在还有7年才能努力达到、力争达到。这个起点不一样,未来的希望还是非常乐观的,潜能很大。

图片
图片

如果说将来能源结构能真优化到那个程度,我们的能源战略能实现的话,那现在城市的集中供热是不是会相对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,比如一些供热管网?

集中供热不会一下就退出历史舞台。因为过去都是这种城市集中供热,比如说原来十万平米算集中供热,后来到一百万平米都觉得小,现在有几千万平米的集中供热,面积越大技术越复杂,越复杂就是越容易造成无端的浪费。

图片

比如说水力失调,实际上是热力失调,所以过度的供热不会有人投诉,只有不热的人才会投诉。有1%的人投诉那都乱套了,但是80-90%的过热没有人投诉,这也是一个实际的问题。

图片

我们多少年调查了解,不同的地域差别很大。例如长江流域那些夏日冬冷地区屋里只要超过15度,居民就很满意。到了东北哈尔滨,低于25度都不行……当地人生活习惯了,已经认可这个温度,强行改造也不行。这都是过去集中供热形成的问题,这个工作得慢慢过渡和改变。要是做成分布式的、分散式的,甚至电气化的,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解决。

图片

未来供热的发展,肯定要逐渐从设备到能源结构、管理队伍,一步步地要替代和提升能力的。

图片
图片

一方面是我们的国家、政府、企业包括专业人才队伍可能一步步要提升,但是希望我们的老百姓,用热的最基层的用户,也要改变一些用热的不良习惯,适应国家这一宏观战略的需求,能同步跟上国家的时代要求。

以前要求温度舒适,现在应该要求温度健康,其实过热是很不健康的。

图片

到了冬季,北方类似老寒病这种的地域性气候病相当厉害。因为那个供热环境又干又燥热。南方长江流域12度到15度,居民喜欢上下班开窗对流调节温度。东北大冬天零下30度,让他们开窗户不可能。这跟地域的气候特点有很大的关系,需要我们慢慢地引导,改变这个观念。

图片
图片

每段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会经历一段阵痛期,那么想要一步步从传统供热到清洁供热、智慧供热,您觉得供热人要秉承着怎样的态度和信念才能突破困难?

我们过去一步步走来,大概11年、12年,慢慢从产品质量、用户的管理,逐步地来提升水平,还得深化推广智能化。从专业的角度讲,一定是从技术做保证,没有技术肯定不行。

图片

未来的发展,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潜能,也有很好的基础。但这个不用着急,假如一下弄得全面开花,往往有时候质量就难以保证。这是我们专门做了好多年智慧供热总结出来的,后来发现也有同样不到位的问题。应该说我们方方面面考虑得比较细,但因这个行业的特殊性,最后还是希望能培养更多从事这个专业的人才,这才是供热技术真正能够淋漓尽致推广的基本保证。

图片

通过本次访谈,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李德英教授“持之以恒,孜孜不倦”的钻研精神和十分谦卑、严谨的专业态度。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是:我们现在尚且不足,但潜力很大,未来还很有希望,慢慢来不要急。也许正是老一辈供热人这种不骄不躁、一步一个脚印、踏实做实事的态度,才能引领着整个供热行业不惧困难,砥砺前行,发展越来越好。

下期再见!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